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Word 讓影片的簡體字幕都變繁體了!

在看影片時,大家又愛又恨的就是射手網的字幕了。愛的是資源充足,不過簡體的字幕看起來多少有點礙眼。其實不需要再安裝其它軟體,利用Word2003/2007的〔中文繁簡轉換〕功能,就能簡單的將簡體中文一口氣轉成繁體中文,愛看電影的讀者一定要試試看喔!

》下載網址: http://shooter.cn

Step

1.首先由瀏覽器連至「 http://shooter.cn/ 」,挑選影片字幕後開始下載並解壓縮,可以看到一堆.srt格式的檔案。

2.若直接用記事本開啟srt就只會看到亂碼。所以先按下Word2003/2007左上角的〔Office按鈕〕,點選【開啟舊檔】,並在底下的下拉選單中選擇【所有檔案】,就可以開啟.srt字幕檔了。

3.接著選擇「其它編碼方式」,並找到【簡體中文GB2312】語系,就能看到正常的簡體字幕了

4.點選上方工具列的【簡轉繁】功能,現在內容已轉換為繁體中文了!

5.現在按下鍵盤上的〔Ctrl〕+〔A〕來全選內容後,再利用快速鍵〔Ctrl〕+〔C〕複製所有字幕;接著關閉Word且不要存檔!這時Word會詢問是否要保留複製的文字,請按下〔是〕後離開Word。

6.開啟記事本,點選工具列的【檔案】→【開啟舊檔】來開啟剛才的.srt字幕檔,按下〔Ctrl〕+〔A〕全選,再按下〔Ctrl〕+〔C〕將內容覆蓋掉。最後點選【檔案】→【另存新檔】,存檔類型要選擇【所有檔案】,而編碼要改成【Unicode】,按下〔儲存〕就完成囉!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轉載:常見健康檢查之臨床意義5

十二、腹部超音波異常

1. 肝結節:這是一個中性名詞,凡是肝臟中有顆實質性異常,我們就稱肝結節,它可能是惡性的肝癌、膽管癌或轉移性癌,也可能是良性的血管瘤、脂肪肝分佈不均勻的假性腫瘤、或再生性結節。因為,僅靠超音波的特性,很少能直接鑑別良性或惡性腫瘤,所以醫師很少會直接在超音波檢查報告寫肝癌,而是以肝結節來描述。因此、對於肝結節需要靠進一步檢查來鑑別診斷,其中包括(1)電腦斷層攝影,(2)動態核磁共振攝影,(3)血管攝影,(4)超音波或其他影像學導引下,利用千葉細針抽吸結節內細胞來做細胞抹片或組織病理檢查,(5)各種輔助性血清腫瘤標記檢查,包括甲型胞兒蛋白(AFP) 、癌胚抗原(CEA) 、癌醣抗原(CA19-9)等特殊檢查。專業醫師再依各項檢查結果綜合判斷鑑別良性或惡性,採取(1)追蹤檢查(2)手術切除(3)栓塞(4)局部酒精或冰醋酸注射等醫療決策。因此,員工檢查報告如果是肝結節,應找肝膽科醫師詳細診療。近些年,在診療所人員積極協助下,針對某些特殊需要的員工,在檢查當時,就有轉診措施,已大大提昇對員工的幫助。

2. 惡性肝細胞癌:國人聞癌色變,依衛生署衛生統計,惡性腫瘤佔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134人;其中肝癌更為首位,其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26.86人,男性肝癌每十萬人口死亡率有40.06人。貴公司約有壹萬名員工,而且以中年男性員工為主,依衛生署統計,因此公司有人患有肝癌並不令人意外。近些年確實有員工篩檢出早期肝癌,且幸運地經正確適當醫療後,恢復良好且繼續在工作崗位貢獻心力。肝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感染,其他的併發危險因子為慢性肝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抽菸、黃趜毒素等。肝癌的臨床症狀有(1)很大的腫瘤而壓迫肝表面而有腹脹、疼痛感,(2)摸到腫塊,(3)壓迫腹部器官而消化不良,(4)壓迫膽管而黃疸外,(5)早期的小型肝癌,大部分沒有症狀。血清檢驗方面,肝發炎破壞指數不一定異常,只有部分合併活動性肝炎或腫瘤很大時,才有肝發炎指數(GOT/GPT)昇高。腫瘤標記中的甲型胎兒蛋白(AFP)有些幫助,但肝癌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AFP是在正常值範圍的,尤其早期小型肝癌患者,更多病人的AFP是在正常值。而甲型胎兒蛋白昇高,也不一定有肝癌,因為懷孕、慢性肝炎、某些性器官腫瘤也會引起胎兒蛋白昇高。因此,僅靠甲型胎兒蛋白血清檢查來篩檢或確定診斷是不夠的。影像學方面,腹部超音波掃描是目前最被公認的篩檢工具,但肝癌在超音波上有各種表現,最常以低超音波結節併周邊有一圈更低超音波環(hypoechoic nodule with low periphery)來表現,但也可能以高超音波結節,混合性超音波結節、肝門靜脈栓塞等來表現,某些情況下,如肝癌發生於超音波死角,太小的結節,彌漫性肝癌,或受到骨頭、腹部空氣干擾,或因嚴重脂肪肝干擾掩蓋等因素,超音波可能無法完全檢查出所有肝癌,此時甲型胎兒蛋白可來輔助幫忙。在前面已說明,僅靠超音波並不能確定診斷肝癌,因此,後續必要之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攝影、抽吸細胞學檢查、血管攝影等來幫忙。治療方面,依患者個別特殊狀況,包括肝臟殘餘功能、肝癌大小、肝癌位置、是否血管侵犯、患者年齡或心肺腎等身體其它功能,來整體評估後,在以下各種治療方法中選擇最適合患者來治療,其方式包括(1)手術切除。(2)經導管腫瘤動脈栓塞治療(TACE),使得腫瘤得不到血液供應而壞死。(3)在超音波導引下,直接把純酒精或冰醋酸注射到腫瘤內,引起腫瘤壞死之治療(PEIT或 PAIT),這種治療方式一般較適用於小型腫瘤,尤其小於3公分 ,數目少於3個的肝癌。(4)腫瘤內血管注射純酒精,是本院 林子堯 醫師首創,克服大型肝癌的局部治療限制,先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找出供應腫瘤的腫瘤血管,再利用超音波導引下,精細地把純酒精打在腫瘤血管內,使純酒精沿著血流分佈到腫瘤內,引起腫瘤壞死,並且腫瘤血管因純酒精刺激而栓塞,腫瘤因血液供應中斷而壞死。(5)國外肝臟捐獻來源較充足情況下,有肝移值之治療。(6)以微波(microwave)或Radiofrequency經導引針傳導到腫瘤處引起壞死之治療。肝癌癒後方面和腫瘤大小、患者本身肝功能及肝炎活性,是否侵犯血管等因素有關,小於3公分 單發性肝癌,五年存活率甚至有70〜80%,但大型肝癌或瀰漫性肝癌存活率就不良。以近年員工發現肝癌人數,並沒有比國人多,而且因公司安排有腹部超音波檢查,以至於能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得到治療,因而免於死亡,此乃健康檢查的貢獻及正面意義。但對於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利用這機會,呼籲及建議這群特殊員工自己應特別注意自己健康,應該定期找肝膽科醫師診療。至於多久一次,依個人特殊個別狀況決定,但至少每半年 應該找 醫師診療,包括理學檢查、肝炎指數及其他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及超音波檢查等,切忌忽視B、C型肝炎對健康的威脅,或只有抽血檢查肝炎指數(GOT/GPT),因為肝炎指數正常不代表沒有肝病,甚至已有肝癌存在時,肝炎指數常常市是正常的。

3. 慢性肝病、肝硬化:八十七年國人十大死因,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佔第六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22.62人,尤其在壯年人口為第三位,在中年人口為第四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原因,主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少數其它原因引起,包括藥物、毒物、毒蕈類等意外傷害,自殺性藥物肝中毒、遺傳代謝肝疾病(如銅代謝異常之家族遺傳性威爾森氏症) 、自體免疫性肝疾病等。國人B型肝炎帶原率年齡層世代愈大者愈高,一般約15%到20%間,貴公司40歲以上員工帶原約17%,這比率和國人差不多。而國人慢性C型肝炎盛行率為2%〜3%間,在某些區域或是老年人口,其盛行率較高。酒精性肝病是國人另一值得注意重大肝病威脅,近年來有增加趨勢。這些肝病會因肝發炎破壞而造成種種併發症,包括肝功能惡化而黃疸、腹水、白蛋白不足、血液凝固異常而易出血,免疫機能下降,肝昏迷,肝硬化,肝門靜脈高壓引起脾腫大及分流性血管破裂而出血,尤其食道靜脈曲張、胃靜脈曲張引起胃食道靜脈瘤破裂大出血,自發性腹膜炎併敗血症等。如果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感染者,應該避免不必要地增加肝負擔的藥物,尤其絕對禁止喝酒。B型肝炎病毒持續存在及複製時,[以B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B型肝炎去氧核醣核酸(HBVDNA)陽性、B型肝炎聚合酵素(HBV Polymerase) 陽性來代表],且肝炎有很高活動性時(以GOT/GPT昇高表示或肝切片發現),考慮以特殊抑制病毒或去除病毒之方法治療,包括以干擾素(Interferon)五百萬單位或壹仟萬單位,每週三次皮下注射24週,可使得約25%患者病毒消失且肝炎活動減輕,或使用抗病毒藥物拉美芙錠(Lamivudine)連續服用壹到叁年,可以使25〜45%病人的病毒及肝炎活性改善並減緩肝傷害,減少肝硬化,甚至有改善肝硬化並減少肝癌之危險。C型肝炎患者,如果血中有C型肝炎病毒存在,[以C型肝炎核醣核酸陽性(HCVRNA)陽性表示],且有肝炎活動性時,考慮使用干擾素6百萬單位,每週三次皮下注射半年到壹年,或合併使用干擾素加抗病毒藥物(Ribavirin)半年。在治療中,可以使約80%患者的肝發炎活性(GOT/GPT)恢復正常,停藥後約有40〜50%的患者肝發炎活性正常且病毒消失。治療效果依患者病毒量、病毒分類型、肝纖維硬化程度有關,當病毒型為1b型、病毒量愈高、纖維化程度愈嚴重時,治療C型肝炎效果較差。干擾素的副作用,常見是治療早期有發燒、骨頭肌肉酸痛、類似感冒不舒服等,可用普拿疼控制,且於壹到貳個月後減輕消失。少數引起潛藏性甲狀腺功能異常者表現出來,另外有掉頭髮、易疲累等,停藥後改善。服用Lamivudin者,很少數人會有神經性症狀,及胰臟炎報告,但主要注意的是避免間斷性服用,以免抗藥性產生。Ribavirin主要副作用是溶血性貧血,引起的疲倦、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大部份人可以忍受,有些患者減低劑量可改善,很少數的人需停藥且停藥後就恢復。 慢性肝病除了肝硬化、肝衰竭併發症外,會引起肝癌,而且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所引起的肝癌,肝發炎指數不一定異常,而且不一定要合併有肝硬化現象。在此,提醒員工如是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應找肝膽科醫師討論是否需要且合適接受積極性去病毒治療。而酒精性肝病者應立即停止任何酒精。

4. 血管瘤:除了少數與氯已烯單體暴露有關的血管細胞癌(Angiosarcoma) 外,血管瘤是一種良性且大部份是先天性的血管形成異常,類似在嬰兒的皮膚出現的血管胎記,是一種血管內皮細胞形成的一團管狀結構,一般不會惡化。因此,不用太擔心,一般建議定期追蹤即可。至於血管瘤在超音波的表現也是多樣性的,常是單發且小於2公分,但也可以多發性,而且可以很大,甚至大於10公分。超音波常以高超音波性且周邊有一層特別高的超音波環(high periphery)來表現,如果首次檢查發現這種典型變化的血管瘤,會建議每3 個月一次,持續追蹤一年,如果沒有變化,之後每年追蹤一次;如果有變化,依下面建議接受進一步詳細檢查評估。血管瘤可以很大,因壞死或出血變化而使在超音波上看起來像惡性腫瘤,或是因為脂肪肝的干擾,使得血管瘤被遮蓋而看不出來或變成低超因波結節。有這些狀況時,醫師通常不會以血管瘤來寫報告,而是以肝結節,或較大的結節時以肝腫瘤來描述,並且會建議轉診做進一步檢查。一般以動態電腦斷層攝影或動態核磁共振攝影來鑑別。因血管瘤內血液流動較慢,在顯影劑注射後,會先在周邊緩慢性增加顯影,逐漸往中心增加;而當肝內其他位置的顯影劑已流出移除時,血管瘤內仍殘餘顯影劑,此時血管瘤影像會比周邊肝組織高。而惡性肝癌因有豐富的血管增生,顯影劑快速流入而充滿整個腫瘤,此時高血管性惡性肝癌會比周邊肝組織高的顯影像;晚些時間,顯影劑會因血流豐富而快速移除,且惡性肝癌沒有肝門靜脈血液供應的二次顯影劑,因此高血管性惡性肝癌會比周邊肝組織之影像低。由以上說明血管瘤與高血管性惡性肝癌間兩種特性而加以鑑別診斷。但有時尚無法區別,此時需要血管攝影幫忙,高血管性的肝癌,豐富地新生性腫瘤血管(Neovascularization),並且腫瘤血液供應豐富而比周邊肝組織有較多的照影劑,呈現腫瘤顯影像(tumor staining);而血管瘤並沒有新生性血管現象,而照影劑在腫瘤邊緣緩慢流入而有C狀特性(C-sign)。但仍有些尚無法區分,就需要以千葉細針在超音波導引下去抽吸檢查,腫瘤會有組織細胞被抽出來,而血管瘤除非有出血壞死後之變化,一般抽出來僅是血液樣本,沒有合併細胞組織。少數腫瘤需要開刀後,才能區分鑑別。因此,建議員工首次檢查出疑似血管瘤而沒有血管瘤典型者,依需要進一步檢查,如果典型變化或已確診者,依個案特別需要定期追蹤即可。

5.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臟累積過多脂肪,尤其是指肝細胞內有脂肪油滴的累積,而非肝臟外圍包著一層脂肪的意思。即豬肝的〝粉肝〞,和肝硬化的〝柴肝〞是不同的。診斷脂肪肝是以超音波最為方便,其特色是肝臟的超音波反射性比腎實質或脾的超音波反射性為高;嚴重時,會使血管影像受干擾,且深部肝影像會因超音波在表淺處即被大量反射而不能顯像而呈糢糊一片。基本上沒有客觀的標準鑑別脂肪肝嚴重度,但可藉比較肝及腎實質超音波亮度差及深部肝臟受干擾狀況,粗略評估重度或輕度。另外,如果脂肪肝合併肝發炎指數上昇,我們稱為脂肪性肝炎(Steatohepatitis),是比較嚴重的脂肪肝,此時肝穿刺切片檢查,不但可發現肝細胞中累積大量脂肪泡,而且可以在肝細胞周圍,尤其在門脈區可以發現發炎細胞浸潤現象,在某些酗酒、藥物、或懷孕相關等引起的急性脂肪肝患者,同時可發現肝細胞壞死,肝纖維化現象。臨床意義上,脂肪肝是一種現象指標,是代表體內脂肪太多,不能消耗而累積在肝臟,因此脂肪也會累積在腦血管、心血管而引起粥狀血管硬化之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另外,脂肪肝主要原因為肥胖,高血脂症,尤其是遺傳性高血脂症,糖尿病,糖份代謝異常,酒精傷害脂肪代謝,病毒干擾脂肪代謝,某些藥物,懷孕及嬰幼兒不明原因性脂肪肝。因此尋找脂肪肝的潛在性原因,是臨床上對脂肪肝另外的意義。尤其是雷氏症候群或懷孕相關之急性脂肪肝壞死會有生命危險。酒精性脂肪肝會惡化到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甚至肝癌有關,因此應及早停止任何酒精。而病毒性肝炎相關之脂肪肝,依病毒原因而接受適當醫療。至於藥物性脂肪肝,應找肝膽科醫師詳細討論,最忌諱自己把必要性治療藥物,因自己判斷錯誤而停用而造成傷害。另外學者研究脂肪肝64%以上是和肥胖有關,尤其隨著年齡愈高,脂肪肝愈多。而脂肪肝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和醣類代謝異常相關,包括糖尿病,醣耐受不良症,高胰島素血症等,並且高達八成有血脂異常,包括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因此脂肪肝的另一臨床意義是警示糖尿病及血脂異常的危險性,敬請員工注意。事實性國人脂肪肝人口並不在少數,尤其年齡愈大者愈多,員工檢查有脂肪肝者並不是特別多,且經衛教與運動飲食控制後,員工脂肪肝現象大有改善。由前面已提出脂肪肝的臨床意義,員工應注意以下幾點來改善脂肪肝(1)找肝膽科醫師排除潛在性、進行性脂肪性肝炎之病因,如病毒性肝炎。(2)停止酒精,尤其有酒精性肝炎者。(3)停止抽煙,因抽煙不但引起肺癌、肝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各種惡性腫瘤的罪魁禍首,更是引起血管硬化之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四大危險因子(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中之最重要因素。(4)治療糖尿病。(5)治療嚴重的高血脂症。(6)嚴格控制飲食,改善飲食內容,減少食物中油脂比例在15%以下;減少醣類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白開水,因營養師警告,250cc甜飲料,相當半碗飯熱量;料理時另外添加油量儘量減少,尤其是禁止油炸。另外避免睡前飲食﹝宵夜﹞,一般建議早餐(睡醒工作前)吃得好,午餐吃得巧,晚餐吃得少。(7)減輕並控制體重,尤其虛胖、中廣體型者,一般理想體重建議為〝BMI在20-25之間〞,而BMI計算方式是〝體重﹝公斤計﹞除以身高平方﹝公尺計﹞〞。如過重者、建議以飲食及運動來控制體重,但絕對避免減肥藥的使用。(8)運動,尤其走路,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爬山等運動,其中游泳是最建議的。尤其肥胖者,游泳可避免體重造成運動時對關節軟骨的傷害。年齡大者或重度肥胖者,爬山時,儘量爬上山而不爬下山,因下山易造成關節負擔過大。爬樓梯是都市中另外一種較好的運動,但也是建議爬上不爬下。另外某些心臟病高危險者,請醫師評估目前心血管及心功能狀況後,由醫師建議依狀況之適當的運動及必要的防護措施,避免突然劇烈運動造成傷害。以上【少油、不酒、運動、減重】口訣是脂肪肝之箴言。依學者研究,如確實遵行,確實可以改善脂肪肝,改善肝發炎指數,改善醣耐受代謝情況,改善細胞對胰島素的靈敏性,改善血脂狀況。且依員工檢查記錄中,有些員工在注意身體狀況,確實在少油、運動、減重情況下,脂肪肝有明顯改善,甚至一些人恢復正常。

6. 偽腫瘤:脂肪肝受檢者在超音波檢查時,另一個困擾問題是在肝臟第四分節(S4)血管旁或第五分節(S5)膽囊附近會有相對性低超音波(hypoechoic)區域出現,造成混淆。這種狀況我們稱為偽腫瘤,其實它是一個專有名詞,並不是真的有腫瘤存在,而是因為肝臟在這些位置內的肝細胞沒有累積脂肪,是正常超音波反射強度,而其他肝臟位置則因脂肪累積而造成高超音波反射強度,兩者相比較,在正常並沒有脂肪累積區域的肝臟反而呈相對性低超音波性,以至於呈現好像有腫瘤,但其實是沒有腫瘤的。學者利用超音波引導下肝穿刺這區域,做切片檢查,結果呈現正常肝組織細胞,而周圍均勻高超音波反射區域呈脂肪肝病變。雖然偽腫瘤有特別的位置區域,形狀以橢圓或不規則形,邊緣不明確等超音波影像為特點,而非肝結節常見的圓形且邊緣明確,員工不應過早憂慮。但有時單靠超音波影像,醫師並無充分把握一定是偽腫瘤而非肝結節,因此建議受檢者依前面建議【少油,不酒,運動,減重】改善脂肪肝外,每隔半年到壹年追蹤一次。特別合併有B型或C型肝炎、肝硬化者,則建議進一步檢查及更密集追蹤。

7. 腎結石,水腎,慢性腎功能不良病變:腎結石原因很多,大部份是體質因素,另外高草酸食物,尿道感染,高尿酸血症,高鈣血症等有關。如果多發性腎結石,尤其如玫瑰花瓣,長於腎錐體者,建議腎臟內科查新陳代謝疾病、副甲狀腺腫瘤、腎管酸血症,高尿鈣血症等等疾病。一般腎結石如果沒有症狀,一般不急於治療,應多喝水份,減少電解質在尿中達飽和濃度而更進一步結晶。另外注意是否因結石移動疼痛,血尿,阻塞水腎而脹痛,感染引起發燒畏寒,酸痛等。如有懷疑時,應即時找泌尿科醫師做尿液檢查、腹骨盆腔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及必要時尿路攝影檢查﹝IVP, AP, RP﹞、膀胱鏡檢查及必要的治療。治療包括止痛藥,抗生素,抗痙攣藥,大量水份等,必要時體外碎石治療,膀胱鏡取石治療,甚至開刀治療。水腎是因為尿液經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出過程有阻塞,造成尿液在腎臟累積的現象,在超音波檢查可於腎中間發現無超音波反射性的液體累積。雙側性水腎,一般是膀胱及以下異常引起;而單側性水腎,最常見是輸尿管結石阻塞引起,另外原因為輸尿管腫瘤或腹腔腫瘤壓迫,尤其女性卵巢瘤或子宮頸瘤等。因此建議找泌尿科醫師做尿路攝影,尿液細胞學檢查,必要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等,來判別引起水腎的原因而接受適當的治療。如果水腎嚴重合併有腎實質被壓迫而變薄時,應要即時積極檢查及減壓治療,避免腎功能進一步惡化。腎實質厚度變薄,腎臟超音波反射性比肝臟強,腎大小變化時,表示有慢性腎功能不良病變,而其可能原因很多,應找腎臟內科詳細檢查病因及接受必要的治療。

8. 肝囊腫:肝囊腫一般指肝內有囊狀構造,內覆有一層表層細胞,且分泌組織液到囊腔中,在超音波檢查呈現無超音波反射性之圓形囊物。如果名稱改為肝水泡或囊泡,受檢者可能較不會受到〝腫〞這字的影響而恐懼,因為肝囊腫幾乎百分之百為良性之變化。追蹤肝囊腫之目的,尤其有分隔(Septum)的肝囊腫,注意囊泡內膜壁及分隔是否有不規則厚度或增生,如果有變化,才需要考慮以超音波導引抽取囊液做細胞學檢查,彩色超音波或血管瘤攝影等檢查鑑別是否惡性。如果有惡性細胞時,方才考慮開刀治療。不過,這種惡性化機會是非常稀有的,員工不需煩惱。另外和遺傳性有關的多發性肝囊腫,一般也是定期追蹤就好,但如果有很大的囊泡壓迫時,考慮使用軟針引流囊泡內組織液,之後再用純酒精注射,去使內壁上的表皮細胞壞死,之後再把酒精引流出來。如果沒有使用酒精處理引流後的囊泡,囊泡很快就長充滿組織液而漲大。肝囊腫的其他的併發症,包括出血,破裂,細菌感染而膿瘍等,但情況並不多見,因此受檢者不需太擔心,定期追蹤即可。

9. 肝內鈣化點,肝內膽管結石:肝內鈣化點是指肝內有鈣化沉積,超音波上可見很高超音波反射性點併後面有遮蓋陰影(Acoustic Shadow),原因並不是很清楚,一般和過去發炎後之癒合有關。但也可能是肝內膽管結石,尤其合併有局部膽管擴張時,需考慮是肝內膽管結石。一般不需要太在意肝內鈣化點的發現,除非膽管擴張或有感染時,才需要檢查治療,必要時須做膽管攝影,包括逆行性膽道攝影,超音波導引經皮穿肝膽道攝影,核磁共振膽道攝影(MRCP)等,排除膽道腫瘤危險性。因有些學者認為膽道癌可能和膽道結石有關,因此為了篩檢膽道癌,仍建議定期追蹤肝內鈣化點,其追蹤重點為有無併發膽管擴張或有局部腫塊變化。但請員工放心,目前並沒有很正式統計報告發現肝內鈣化點確實和引發膽管癌有關。

10. 膽結石:膽結石在健康檢查時並不少見,尤其在年齡愈大、肥胖、女性、溶血性貧血者為膽結石之高危險群。大部份膽結石患者並沒有症狀,報告統計85%膽結石患者一輩子沒有症狀,因此不需要治療。員工如有膽結石,應記得膽囊位於右上腹胸鎖骨乳頭中線和肋骨緣交接處,如果有發燒,畏寒,嘔吐,噁心,上腹疼痛並傳導至右肩膀或後背肩甲骨間,膽囊位置有壓痛或輕敲痛時,高度懷疑急性膽囊炎,應立即前往急診處就醫,並由超音波檢查是否有膽囊腫脹,膽囊壁肥厚併有三層特徵,膽囊內膿液,膽囊內氣泡,壓痛及呼吸困難(Echo-Murphy sign),破裂等情況,必要時藉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幫忙診斷,如真有急性膽囊炎,除了抗生素治療外,應儘快開刀切除膽囊及注意總膽管是否同時有結石殘留。其它膽結石引起的併發症中,以急性胰臟炎為最危險,有膽結石之員工,急性之上腹痛不止時,應急診室排除急性膽囊炎外,需抽血及影像學檢查排除胰臟炎之可能,並且適當之治療。膽結石之員工有慢性之腹痛時,不能直接認定是膽結石引起,應經胃鏡排除胃十二指腸潰瘍之腹痛,X光排除胸部有腫瘤、肺炎、肋膜炎等疾病引起之傳導痛,心電圖排查心肌缺氧引起之上腹隱隱痛,大腸檢查排除因大腸癌、大腸憩室炎引起之疼痛,用超音波或尿路攝影來排除腎輸尿管病因之後,慢性上腹痛可能膽結石引起,可用腹腔鏡開刀切除膽囊並清除膽到結石來治療。如果膽結石併慢性膽囊炎,膽囊失去功能,亦開刀切除。

11. 膽息肉:膽息肉是指超音波檢查時,膽囊內有超音波反射性突出物,可單發性,亦可多發產生,有時合併有膽結石。膽息肉大部份為一種良性變化,,其主要組成為發炎息肉、膽固醇息肉、腺性息肉,惡化機會並不多,員工不須要擔心。建議每半年追蹤超音波檢查一次,如果膽息肉變大,尤其大於 一公分 ,或合併有膽囊壁不規則局部肥厚、肝侵犯、淋巴腺腫大時,懷疑膽囊癌變化,應開刀治療。如果沒有明顯變化,持續追蹤即可。

12. 膽管擴張:在超音波上可量得膽管大小,如果量到膽管有擴張現象,再根據其發生位置來判斷可能之原因。在局部肝內膽管擴張時,可能因膽管結石阻塞、腫瘤壓迫或肝內膽管膽囊癌引起。如果在超音波檢查影像上沒有明確結石時,應懷疑膽管癌,應做〝經皮穿肝膽道攝影〞(PTC)或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ERC),電腦斷層攝影,磁振膽道攝影(MRCP)等檢查,必要時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影像導引下針吸或肝切片取得檢體來做抹片細胞學或病理檢查來幫助診斷。至於總膽管擴張的原因中,最常見於膽囊切除術後的受檢者,因沒有膽囊可供貯存膽汁,因此總膽管取而代之而擴大。此時,除了食用大量高脂食物時會有腹脹及消化稍差外,應該沒有明確上腹痛、嘔吐、噁心、發燒、右上腹壓痛、黃疸、皮膚變黃、深茶褐色尿等現象,如果有上述膽管阻塞及膽到炎等症狀時,應懷疑是否膽結石患者於膽囊切除術後,仍有殘留或復發性總膽管結石併發阻塞或膽道炎,此時應趕快以膽道攝影術檢查病因,補充體液,如疑有感染,也應即刻使用抗生素,並且經皮穿肝膽道引流(PTCD)、或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並乳頭切開(Papillotomy)、取石、及引流來治療。至於總膽管、膽囊、肝內膽管同時擴大的原因,除了結石阻塞外,可能因血塊、膿塊、黏液、寄生蟲、腫塊細胞碎片或膽管癌等而阻塞;也可能因膽管外腫瘤向膽管壓迫或侵犯而狹窄,特別是胰頭部胰臟癌及各種癌症轉移到腹部肝門淋巴結所引起;另外,膽管乳頭腫瘤或腸道癌症侵犯膽管乳頭部也可能引起種膽管擴大。因此,除了超音波檢查外,應包括電腦斷層攝影、磁振膽道攝影、經皮穿肝膽道攝影、內視鏡檢查乳頭並且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及取膽汁做培養及細胞抹片等檢查,如有感染應立即抗生素治療及減壓引流,再根據個別疾病,由肝膽科醫師做專業治療。另外,肝內膽管結石容易合併有感染,於無症狀健檢發現有肝內膽管結石時,受檢者於日後如有發燒、上腹疼痛及敲痛時,應立即前往經驗良好之醫師評估感染之可行性及接受必要之治療(如抗生素及引流),如內科引流與抗生素治療效果反應不良時,必要時需手術切除,尤其無法排除合併膽管癌之高度疑慮者,因有不少學者認為長期膽管結石可能誘發膽管癌。至於無症狀且無阻塞之肝內膽管結石或肝內鈣化點者,一般建議定期追蹤即可,除非有相當証據懷疑膽管結石合併有膽管癌外,目前並不建議做預防性切除術。

13. 脾腫大:引起脾腫大之原因很多,包括(1)血液增生或惡性腫瘤,特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2)一般血液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或其他溶血症等,(3)侵潤性疾病,先天新陳代謝異常疾病,(4)腫瘤侵犯,(5)肝硬化等。一般健檢之無症狀受檢查者如有脾腫大,首先懷疑血液疾病,尤其地中海型貧血帶原者,這些受檢者之紅血球數很高、血紅素正常或稍低、平均紅血球容積(MCV)及平均血紅素量(MCH)均下降時,更加可懷疑,再經血紅素電泳分析及必要時基因分析,即可以鑑別。此些地中海型(海洋性)貧血帶原受檢者不需要治療,最重要是結婚前與生育中之遺傳諮詢,避免後代有重度帶原者出現。另外於肝疾病患者,常是因肝硬化而引發脾腫大。如果沒有特別原因腫大時,應到血液科檢查原因,特別脾腫大很嚴重明顯時,需懷疑白血病或淋巴瘤,應儘快檢查及接勝必要之處置。因此,受檢者被告脾腫大時,首先要看是否合併肝疾病,再看脾之大小,有無症狀,血液檢查報告等綜合評估,先不要太緊張焦慮,由專科醫師判斷與決定,選擇必要之檢查來做明確之診斷與適當之治療,並且脾腫大的原因大多非惡性疾病所引起。

14. 脾結節:同肝結節,於超音波檢查發現一顆腫塊時,我們稱之結節。單由超音波影像,無法明知特性,需進一步檢查才能知道。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不多見,常由淋巴瘤、其他之惡性腫瘤轉移癌所引起,此時之結節大多呈現「低超音波」之結節影像。而良性脾結節,較常出現的是血管瘤,如肝血管瘤般,較常以「高超音波結節或混合性超音波結節併有外圍高超音波環邊」等特性影像表現。因此,於脾發現高超音波結節時,先不需緊張,如結節較小,可先密集追蹤觀察即可。如結節較大或合併有低超音波區時,可考慮使用造影劑之動態電腦斷層攝影或動態磁振攝影、血管攝影等來檢查鑑別診斷。如果脾結節呈低超音波性或無法合理排除惡性腫瘤疑慮時,應以「超音波導引針吸病理檢查」來鑑別診斷,如確是惡性腫瘤,應開刀治療,但特別要注意是否因淋巴瘤或他處惡性腫瘤引起之轉移癌,此時需以原發部位之腫瘤特性加以治療。

15. 脾囊腫:脾出現囊腫之機會遠比肝或腎低, 一般可見於多發性肝腎囊腫症候群受檢者,偶而可單獨出現脾囊腫,但一般不需治療。大概約一年檢查一次,5注意是否內壁不均勻增厚或併發症即可。

16. 脾鈣化點:脾鈣化點的出現並不常見,可能曾經感染癒合後引起,一般可不需理會,除非出現合併感染時。

17. 副脾:正常胎兒發育過程就有很多脾島,一般其中只有一個發育成脾臟,其他的萎縮消失,但有時退化的脾沒有完全消失,在脾門或附近殘餘結節狀脾島,稱為副脾。它和主脾臟間大部份沒有血管相通,通常為單發性,而且不扮演重要生理功能,少部份人因主脾切除後,副脾再度肥大發達。超音波發現副脾,主是需要和(1)局部淋巴結肥大,尤其惡性腫瘤,如胃癌、大腸癌、肺癌等轉移引起之淋巴結腫大。(2)腎上腺腫瘤。(3)胰尾結節或腫瘤。(4)原發性淋巴瘤等區分鑑別。但單使用超音波發現脾門附近結節狀物,時常無法完全區分鑑別,須靠是否有其他症狀及遠處有原發腫瘤,是否多發性,或追蹤時有逐漸長大等現象等來區分。大部份健康檢查者有此副脾發現時,應注意是否有惡性腫瘤的臨床症狀及胃鏡、X光、大腸鏡等檢查報告外,建議密集追蹤來鑑別,並且不要過度焦慮,因大部份的人都是沒有臨床意義的脾門處副脾。

18. 胰檢查困難:胰臟在超音波檢查較困難,因胰解剖位置位於後腹腔,前有充滿空氣或食物的胃及空氣與排泄物的大腸阻礙超音波之通過,於肥胖受檢者,受檢者進食或其他原因胃脹氣或大腸氣體或有排泄物很多時,特別不容易完整檢查,尤其胰尾部更易受到消化道中的空氣或內容物阻擋干擾,因此胰臟病變的早期不容易被發現。

19. 胰臟瘤:國內胰臟癌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尤其年齡大者。因胰臟癌之症狀不明顯且以非特殊性的腹脹、 腹痛、消化變差,體重減輕等表現,除非壓迫總膽管引起黃疸,一般容易被忽略。因此,健康檢查時,建議需要空腹以增加胰臟的檢查度,有時需藉助各種姿勢改變及喝水來提高檢查率,門診中有非特異性之腹部消化道症狀時,也建議做腹部超音波來鑑別診斷。如有胰腫瘤或臨床上高度懷疑腫瘤存在,但超音波檢查因檢查困難而未能發現腫瘤或鑑別困難時,建議電腦斷層攝影或磁振攝影幫忙,需要時用血管攝影來看是否有腫瘤血管增生,如再需要確認診斷,要藉助超音波導引下之抽吸檢查,以細胞抹片或病理抹片判讀。胰頭部腫瘤易再癌症較早期就有黃疸症狀,較易發現,但手術不易且癒後不良,有時僅有經皮穿肝膽道引流或內視鏡逆行性導管擴張併放置導管支架來引流疸汁以減緩黃疸或感染,無法有效完整切除腫瘤。胰臟體部及尾部之腫瘤手術相對簡單,但不易有症狀,因而發現時腫瘤已太大且侵犯附近器官,導致手術切除困難,因此胰臟癌癒後一般均很差,除非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之胰體或胰尾部之無症狀早期癌。定期健康檢查時,應特別注意胰之檢查,雖然正常情況胰之超音波檢查有很多盲點,但有經驗之優良肝膽專科醫師應可克服各種障礙而完整胰臟檢查。

20. 胰之內分泌腫瘤:胰臟除了分泌胰液幫助消化,特別脂肪之消化,蛋白質之分解,醣類之單醣化外,更具有內分泌之功能,如胰島素,昇糖激素等。因此,胰臟之腫瘤也可能內分泌瘤而有內分泌異常等相關症狀,其中最常見的是胰島素瘤分泌太多胰島素而引發低血糖症,臨床上有頭暈、心跳加速、冒冷汗、意識障礙等症狀。不過,大部份患者會自己發現頭昏時吃東西就會改善,因此會時常吃東西,隨身帶有食物,並且有肥胖傾向來表現,而非以低血糖相關症狀就醫。疑似胰島素瘤之患者,應住院並在嚴密監視及隨時可補充糖份電解液情況下,檢查空腹檢查血糖及血液中胰島素值及其分泌量來幫忙診斷。在超音波檢查時,通常不易找到腫瘤,因胰臟之內分泌瘤一般不會長很大,甚至常以局部或整體肥大來表現,所以時常需要特殊導管檢查才能發現腫瘤位置。如果有疑似狀況時,應由內分泌科醫師詳查檢查及決策治療方式。除了胰島素瘤外,其他內分泌瘤亦可能存在胰臟中,應由內分泌專科醫師加以診療。

21. 胰之囊狀腫大:包括單純囊腫,因胰臟炎後之假性囊腫(Pseudocyst),漿液或黏性囊狀腺瘤(Serous or Mucinous Cystadenoma) 或囊狀腺細胞癌(Cystadenocarcinoma)等。在超音波檢查下,(1)單純囊腫呈界限清晰明確,囊壁薄,囊內均勻組織液之囊泡,一般如同單發性的肝囊泡與腎囊泡等情況,惡性機會很少,沒有太大臨床意義之超音波發現,不需要治療。(2)囊狀腺瘤或囊狀細胞癌,在超音波影像上並不容易區分者兩者,可能需要藉助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攝影、血管攝影、超音波導引下針吸細胞病理學、囊內組織液的成份生化分析、組織液的腫瘤標記等檢查來分別,但鑑別率不高。當有懷疑有惡性可能時,應手術切除,且手術史中,最重要的是應注意不可將囊狀膜弄破,因縱使囊狀腺瘤亦有可能在腹腔內植生(Seeding)而轉疑之危險。

22. 腹部主動脈擴張(Aortic Aneurysm)或腹部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一般腹部超音波可觀察到腹部主動脈,如果有局部主動脈擴大並有脈動感或主動脈呈兩層變化或中間有剝離膜時,應該使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攝影進一步檢查。尤其大於6公分 、血壓很高、腳步脈搏異常、腹痛嚴重、有腸缺血症狀、有破裂危險時,除了內科控制血壓外,更需要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之必要性。

轉載:常見健康檢查之臨床意義4

十一、心電圖異常

心電圖乃是籍由紀錄體表胸前與四肢之電氣變化,以圖瞭解心臟的電氣生理變化,是簡便無侵犯之工具。但檢查正常,並不代表一定沒有心臟病,如某些輕微之心瓣膜疾病或無發病時之冠狀動脈狹窄,患者之心電圖檢查可能正常,需籍心超音波檢查,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心肌血流灌注攝影、心功能核子醫學攝影、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心導管心功能檢查及心室攝影等各種檢查方式,幫忙鑑別診斷與治療。因此,僅有靜態心電圖檢查,並不能完全排除是否具有冠狀動脈疾病等各種心臟疾病,臨床症狀與危險因子評估是同等重要的。如有高度危險與疑似症狀者,應考慮做壓力性之運動心電圖或心肌灌注攝影檢查,必要時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反之,如果沒有臨床症狀,一般正常健康人做運動心電圖檢查呈現陽性反應時,可能是假陽性,不但造成心理負擔,更因後續檢查而增加不必要之醫療負擔,更可能使用侵襲性檢查時造成身體傷害,如心導管檢查可能引起心律不整等危險。因此,一份健康檢查之心電圖由專業醫師根據臨床症狀及其他臨床檢驗與檢查綜合判讀是重要的,僅由電腦或儀器自動解讀常有誤差產生。尤其自動訂彙片語之報告,更需謹慎判斷,避免不必要之侵襲檢查與藥物治療。



以下對幾項常見心電圖報告做初步說明介紹,減少一般疑慮。不過再次強調由心臟專科醫師綜合判斷之重要性,如果任何疑懼或症狀,應找心臟專科醫師詢問診斷,避免擔誤健康。另外本院有緊急通知制度,配合某些狀況,如高度疑似急性心肌梗塞時,在報告寄出前就通知受檢者趕緊就醫,敬請配合。

1. 急性心肌梗塞:於心電圖上呈現QRS及ST-T波變化,因供應心肌血流的冠狀動脈阻塞而引起心肌壞死,可能因心律不整、心破裂、心衰竭而影響生命,應緊急加護治療及觀察,特別於黃金期內到達醫院,早期給於適當之藥物與醫療,如血塊溶解藥物、緊急心導管冠狀動脈攝影與狹窄之冠狀動脈心導管擴張與支架置放、或緊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以避免心肌進一步壞死擴大,儘量保貯心肌功能,並緊急預防與治療併發症。

2. 陳舊心肌梗塞:曾經心肌壞死過,可能範圍不大或臨床症狀不明顯,尤其老年人或嚴重糖尿病患者之無痛性心肌梗塞,以至於發生心肌梗塞之症狀沒有被感覺而不知有心肌梗塞之病史,通常表示冠狀動脈有問題,應由心臟科醫師做其他必要之進一步檢查及必要之治療。

3. 心肌缺氧:可能因冠狀動脈狹窄,也可能因嚴重貧血、主動脈瓣狹窄、心肌過度肥厚、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藥物等其他問題,引起心肌血流或灌注相對不足而引起之心電圖變化,應趕緊由心臟科醫師評估病因,必要時進一步運動心電圖、心肌血流灌注攝影、心超音波、心導管等檢查鑑別是否真有冠狀動脈疾病及其他引起心肌缺氧之原因,並且依需要進一步治療。受檢者本身應戒菸,適度運動,減少油脂食物,減輕體重,控制血壓及血糖等以減少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狹窄之危險因子。

4. 非特異性ST-T變化:心電圖上有ST或T波變化,但尚未到達認定心肌缺氧標準者,可能冠狀動脈疾病、藥物、代謝性疾病、其他心肺疾病等引起,也可能暫時性而沒有臨床意義,再一次檢查就呈現正常。單純心電圖檢查無法明確診斷,建議由心臟科醫師依受檢者之疾病史、臨床症狀、危險因子、其他檢查情況評估分析,必要時再做進一步檢查。尤其有臨床症狀者,應即刻到醫院檢查,但如果沒有特殊臨床意義者,也應避免過度焦慮或接受過多侵襲性檢查。

5. 心律不整:正常心臟心電圖受到身體是否畸形、心臟傳導電軸、胸部大小、肺部疾患問題、肥胖等影響。一般情況,呈現規則跳動,速度為每分鐘60~100下。所謂心律不整,乃是心跳不規則或速度上之變化,或啟動心臟跳動的起始點不是由正常之竇房結啟發。可能是正常生理現象,或受到全身性身體疾病、藥物、內分泌、神經系統之影響,因此需依個別狀況由心臟科醫師決定處理方式。

6. 竇性心博過緩:由竇房結啟動之心博數少於每分鐘60下,可能是正常生理現象,尤其運動員或一般運動民眾,年輕人於休息時,心跳小於每分鐘60下很正常。另外某些服用藥物者,尤其高血壓患者服用β受體拮抗劑抗高血壓藥物、抗巴金森藥、毛地黃強心劑、抗憂鬱劑、嗎啡等,會使心博減緩。而甲狀腺功能低下、身體低體溫、腦壓昇高時,亦會有此情況。而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心肌炎或老年人竇房結退化性病變時,亦會引發心博減緩。因此無症狀之健康檢查者,單純的竇性心博過緩且無其他合併之心電圖異常,更沒有頭昏、暈倒、暫時性意識喪失等臨床症狀,尤其年輕健康人,可能生理現象,觀察即可。如果有臨床症狀或合併其他心電圖異常,應找心臟科醫師檢查。

7. 竇性心博過速:由竇房結啟動之心博數每分鐘大於100下稱之,健康人於緊張、恐懼、壓力等情緒下,或運動時,心跳就可能大於100下,另服用藥物、抽菸、咖啡等刺激,心博亦會增加,而發燒、身體疾病、體液不足、休克、缺氧、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非心臟疾病也會心博過速,於心鬱積性心衰竭、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等心臟病也會增加心博。因此,一般健康檢查者如果沒有臨床症狀時,可觀察。但如有疑似疾病時, 應找 醫師進一步評估檢查。

8. 竇性心律不整:正常狀態下,竇房結釋放訊息本來就有些許差異,當此差異大於0.16杪時,稱為竇性心律不整。於正常年輕人或小孩為常見之正常現象,但可因乙型拮抗劑、毛地黃、嗎啡等藥物影響。如果此種心律不整不會隨呼吸變化時,需注意是否有身體急性疾病、心臟病或腦部疾病,尤其腦壓異常引起之心率變化。

9. 心房先期收縮:心跳啟動脈衝由竇房結以外的心房發出而非原有之竇房結時稱之,可能出現在正常健康人,尤其最常出現在喝酒、咖啡、尼古丁、焦慮緊張、疲倦之情況。但如果有臨床症狀且出現頻率增加時,需注意是否有心房肥大、心肌缺氧或梗塞、肺動脈栓塞、低血氧(如抽菸)、慢性肺病而應到醫院檢查。

10. 竇房結傳導阻礙:心電圖上出現P波而沒有RS波,表示脈衝無法傳導出來,可能於運動員、迷走神經興奮、頭動脈竇太敏感引起、也可能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變、毛地黃或奎寧藥物過量、高血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低血氧、體溫低下等情況出現;而於年長者,需注意是否不明原因性竇房結化病變。尤其年長健康檢查者,如果竇房結傳導阻礙合併心博過緩,臨床上有暈眩、頭昏、跌倒、意識暫時喪失等腦部缺氧症狀時,特別要注意重度竇房結病變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應由心臟專科醫師做心導管電氣生理學檢查及必要時需要裝置心律調節器。大部份無症狀健康檢查者,如無特殊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或心肺疾病,觀察追蹤是最理想的建議,勿需焦慮。

11. 多源性心房性心博過速:此種心電圖異常,於一般成年人勞工健康檢查不常見,通常出現於嚴重疾病之老年人,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病者,如果受檢者有抽菸且明顯咳嗽、咳痰、呼吸困難,而有此心電圖異常時,建議應立即戒菸,並且接受醫療。另外,於毛地黃中毒、鬱血性心衰竭、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性心病變、低血鉀、肺栓塞者亦可能有此病變。

12. 異位性心房心律:偶而出現在健康人,但通常表示有心臟疾病,尤其是心衰竭患者,因此,受檢者有此心電圖異常且有症狀時,建議心臟科詳查。

13. 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此種心律異常通常有心悸症狀,較少出現於一般勞工或健康檢查者,一般表示有心臟疾病,尤其老年人。常會有心房顫動或撲動支心臟疾病為心房擴大、風顯性心臟瓣膜疾病、尤其二尖瓣狹窄,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奎寧類藥物過量、WPW症侯群等,而偶發陣發性質之心房顫動或撲動之疾病出現於肺栓塞、嚴重肺疾病、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疾急性惡化時。偶而於沒有心肺疾病的一般人因酒精刺激而引發不明原因之心房顫動或偶有因咖啡過量、抽菸、過動、興奮激動或生理過度疲累下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因此,心電圖有此變化者,均應即早由心臟科醫師詳查,檢查原因及必要之治療。

14. 心臟逆時針旋轉:心臟在胸腔內的空間置比正常人較逆時旋轉時稱之,一般於臨床上無太大意義。

15. 心軸偏左或偏右:平均QRS向量軸在額面應在-30°到+110°之間,如-30°到-90°之間稱軸左偏轉(LAD),而+110°到+180°之間稱軸右偏轉(RAD),常因心臟之傳導異常之變化或心臟房室上擴大之變化引起,如長期高血壓、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二尖瓣閉鎖不全、心室間隔缺損、主動脈狹窄、心肌梗塞、左束支傳導阻滯等引起軸左偏轉,而於僧帽瓣狹窄、肺心症、右束支傳導阻滯、急性側壁心肌梗塞、肺動脈瓣狹窄及一些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隔缺損等引起心軸右偏轉。因此,心電圖上有軸偏轉情況時,應找心臟科醫師做必要的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心導管攝影等做詳細鑑別診斷。

16. 房室傳導阻礙:是一種心傳導電位由心房經房室結傳導到心室間有延滯現象,第一級阻礙可於生理性迷走神經較強時出現,此時常併隨於竇性心搏過緩。於心肌下壁梗塞併房室結缺血,心肌前壁梗塞併心室中隔壞死,房室結退化病變之纖維化或鈣化,代謝性疾病或腫瘤浸潤侵犯到房室結,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乙形拮抗劑,毛地黃等藥物也會引起房室傳導阻礙。第一級阻礙一般較不影響心功能,請心臟科醫師鑑別分析潛在病因而加以排除即可。第二級房室傳導阻礙有二型,第一型通常是由於藥物引起,特別是毛地黃,乙形拮抗劑,第一型心律不整藥,鈣離子阻斷劑中之Verapamil、 Diltiazem等,偶而因迷走神經系統太強時發生,但亦會在心肌缺氧,退化性傳導系統疾病,心肌病變,心肌炎,低血氧及近期心臟手術時發生,因此需密集觀察及找出原因。而第二型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一定由於病理性疾病引起,不會於生理狀態下發生,應立即心電圖監視器監視,並應在心臟加護病房中照顧,並積極尋找出病因,尤其心肌梗塞合併第二型房室傳導阻礙,應密切注意及必要時立即使用心率調節器。另外,浸潤性疾病侵犯到心電位傳導系統、高血壓、心肌病變、急性心肌炎、梅毒心臟病、鐵沈著症、鬱血性心衰竭、心臟手術等情況亦可能發生第二型房室傳導阻礙。第三度房室結傳導阻礙,心房及心室電位解離,主要發生於急性心肌梗塞併前壁大範圍壞死時,如發現此種心電圖異常,應考慮裝置心律調節器。另有些心電位傳導系統病變、退化性浸潤、纖維化或鈣化時,退化性浸潤性或鈣化性疾病,心肌疾病等因素引起之第三度房室結傳導阻礙,需要心臟專科醫師專業鑑別診斷與治療,某些情況需緊急加護治療。

17. 右側束支傳導阻礙:由於傳導到右側心臟的傳導束有病變,如由於心肌梗塞或缺氧,心肌炎浸潤性心疾病(腫瘤或類澱粉沈積症),退化硬化性病變或右心室因急性肺栓塞等因素引起壓力負荷增加,心房中隔缺損引起慢性右心室體液負荷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臟或肺部疾病引起。但於某些年輕人,可能沒有任何心臟疾病而有右側束枝不完全傳導阻礙。因此,健康檢查勞工,尤其年輕人,可先心臟科醫師評估後,再觀察追蹤即可。但某些有症狀者、年齡大者、有潛在危險疾病因子、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者應由心臟科醫師鑑別病因且改善生活習慣與行為,控制血壓血糖等及其他必要之醫療。

18. 左側束支傳導阻礙:此種傳導阻礙,除了很少數的人以外,大部份合併有心臟疾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及各種壓力負荷增加或體液負荷增加所引起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原發性硬化性、退化性傳導系統病變,心肌炎,各種浸潤性心臟病等引起,因此如果受檢者心電圖發現左側束支傳阻礙,尤其之前檢查未發現的新個案,合併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運動障礙、無力、易疲累等症狀,理學檢查也有肺部濕囉音、心有雜音或其他心肌缺氧、心衰竭疑慮者,應該心臟科做心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心導管攝影等各種檢查,以評估鑑別心臟疾病原因與嚴重性及必要之治療。如無明顯潛在疾病,建議定期追蹤。但應戒菸,減重少油脂食物,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以減少影響心臟健康之危險因子。

19. 心室先期收縮:此種心電圖異常乃是因為心室異位性電位引起,心室提早收縮會看到心電圖有畸形之QRS波變化,一般把他分成:第0度,心室先期收縮;第一度,偶而單獨發生,每小時小於30個;第二度,常發生,每分鐘大於一個;第三度,多形性心室先期收縮(R-ON-T現象)。健康正常人或二尖瓣脫垂的人,最常見之心電圖異常即是心室先期收縮;另外於精神壓力焦慮、緊張、運動、年齡增加、酒精、咖啡、菸草、擬自主神經興奮劑、抗心律不整藥、麻醉藥等情況,均會增加心室先期收縮之發生率;另外於低血氧、低血鉀、低血鎂、心肌缺氧梗塞、心肌炎、心肌病變、二尖瓣脫垂、其他心瓣膜疾病、鬱血性心衰竭亦會發生。因此,一般健康無症狀之年輕人,如無疑慮特殊病因時,單純之心室先期收縮僅需追蹤及改善生活習慣即可。但如有潛在病因,有症狀或心律不整時,或合併有其他心電圖病變時,或高度密集心室先期收縮時,應詳細檢查病因及治療,尤其在R-ON-T現象有發展成心室心博過速或心房顫動之危險,應嚴密監測控制。

20. 心房擴大或肥厚:心電波的P波變大,是一種非特異性的變化,可能因心房壁肥厚,心房控擴大或心房傳導阻滯引起,因此心電圖有疑似現象,尤其合併P波到QRS波區段往下壓時,建議心臟科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必要做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或心導管檢查,找出可能原因。如右心房擴大原因可能是三尖瓣或肺動脈瓣逆流或狹窄,肺動脈栓塞肺高壓或慢性肺部疾病引起肺心症,健康檢查者如果長期抽菸.慢性咳嗽.呼吸困難合併心電圖右心房肥大時,更應儘快戒菸。至於左心房肥大最明顯的原因是二尖瓣狹窄或逆流,其他包括主動脈瓣疾病、左心室肥大、慢性左心室衰竭等,慢性高心壓患者可能引發左心室肥大進而左心房肥大,如果高血壓合併心電圖異常時,應該更嚴格控制血壓。

21. 心室擴大或肥大:心臟於收縮期的收縮力把血液打到血管中,循環到全身或肺部,如果長期收縮期的壓力負荷昇高,會引發心室壁肌肉肥厚;而舒張期時,心室腔承接來自心房之血液,如心室腔內的血液太多而造成體液負荷昇高時,會引起心臟擴大。心電圖紀錄心室肥大的表現是以心電圖上電位電波變大來表示,但是心電圖上QPS波電位增加不一定就是一定心室肥大,另外可能因年輕人較瘦,心臟靠近胸壁而紀錄得較高電位。因此有懷疑心室肥大者,建議進一步做心臟超音波檢查來判鑑原因及心臟功能,至於沒有症狀的年輕人,除了要控制血壓外,特別要注意是否先天性心肌局部肥厚現象,因為此種疾病易生心律不整而於運動中突然發作而暴斃。左心室肥厚或擴大的原因,除了高血壓外,可能主動脈狹窄、主動脈瓣疾病、心室中膈缺損、二尖瓣閉鎖不全逆流、動脈導管等疾病。於無症狀勞工健康檢查出現心電圖左心室肥大的原因中,最常見原因是高血壓及胸壁較薄者,大部份僅需追蹤即可。但如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走路喘、心有雜音時,應心臟科醫師進一步檢查及治療。當然,應該停止抽煙及控制高血壓。右心室肥大在勞工健康檢查較少發現,其發生原因可能是三尖瓣閉鎖不全、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肺動脈瓣疾病、肺栓塞、肺動脈高壓等,特別要注意一些慢性肺部疾病,如抽煙引起之慢性阻塞性肺病、塵肺症或其他原因引起肺局限性肺功能障礙所導致右心室輸出到肺動脈的壓力負荷增加,引起在心電圖V1胸前導上有rSs特性之右心室的心室壁肌增生,如有此種疑慮時,應往肺部疾病檢查。總之,單純在心電圖上呈現心室肥大或擴大,而無相關心功能衰竭或肺功能異常之症狀時,可能是生理或身體上之因素所導致紀錄在心電圖上的心電位較高,但也可能是潛在之疾病,因此先不需太焦慮,但耶要適當地和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問題,或以心臟超音波等相關檢查來確認是否有心房肥大(量心臟肌肉厚度)或擴大(量心臟腔室大小)及評估心臟功能及心瓣膜的良好性,依據病因做適當之醫療處置。

轉載:常見健康檢查之臨床意義3

八、功能檢查

聽力測驗:分成氣導檢查,同時檢查耳道、耳膜,中耳小骨,內耳神經及中樞神經等聽力路徑之障礙,而骨導檢查主要評估如耳神經受損分析。骨導異常表示聽神經系統受損,於噪音作業環境中聽力下降,尤其高頻波的下降,應加強噪音防護措施及個人戴耳塞。如是傳導性障礙或全頻性聽力下降,應耳鼻喉科檢查病因及治療。



肺功能檢查:部份受檢者配合不良,可能使檢查結果誤差,於正式檢查前,請依檢驗師指示練習。阻塞性肺功能障礙指一秒吐氣量與預期值比率下降,可能抽煙、氣喘、呼吸道過敏等引起。而限制性肺功能異常指肺活量與預期比值小於80%,可能吸氣不足,胸廓疾病,肺部纖維化,肺腫瘤,肺癌,支氣管擴張症,肋膜積水等引起。因此,肺功能異常,需胸腔專科醫師檢查原因。



九、胸部X光

檢查胸部軟組織,肋骨,肺部縱膈腔與肺臟,下列是一些常見異常之臨床意義,供參考,但請一定專科醫師再複診追蹤。

1. 肋骨侵蝕性病變:考慮惡性腫瘤轉移,應立即腫瘤專科找病因。

2. 軟組織結節: 尤其腋下,應注意是否癌症轉移。

3. 主動脈曲張: 因胸腔主動脈隨年齡增大擴張延長而呈現彎曲現象,臨床上應注意控制血壓,但於年輕人注意是否主動脈瓣疾病或先天結締組織異常疾病。

4. 粥狀動脈硬化:於動脈壁增厚及鈣化,乃年齡老化之現象。但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肥胖會加速硬化。其危險是可能於血壓增高時,引起主動脈剝離症、主動脈瘤等。因此需控制血壓及其他潛在性危險因子,並追蹤。另外主動硬化,可能於心冠狀動脈、腦頸部動脈、腎血管動脈亦有硬化,引起各種併發症,因此建議找心臟專科醫師分析及嚴格控制各種粥狀硬化之危險因子。

5. 心臟擴大:在正常吸氣足夠下之站立影像,心臟影佔橫膈上緣胸腔大小55%以上稱之為心臟擴大。可能因吸氣不足或躺著照而呈假性擴大。而引起心擴大之原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各種病因之心肌炎、心肌病變、心瓣膜疾病等,應心內科做心超音波評估心臟大小、心瓣膜完整性與功能、及心壁厚度與心收縮與擴張等功能,必要做心導管及其他各種檢查來做鑑別診斷及決定治療方式。

6. 肺水腫:各種原因之心衰竭而引起肺靜脈迴流困難,或體內水份過多,使得X光中看到血管影像增加及增大稱之,應立即心臟科詳檢治療。

7. 脊椎病變:脊椎側彎是由於脊椎骨排列不正彎曲、骨質疏鬆使得骨頭在X光顯像變淡而空洞化,各種原因引起壓迫性骨折,尤其惡性腫瘤併脊椎轉移,上述病因找脊椎骨科詳查。

8. 縱膈擴大:包括心肥大、主動脈瘤、淋巴結腫大、畸型瘤、淋巴瘤、胸腺瘤、甲狀腺異位於胸腔,及後胸腔縱膈之神經瘤、脊柱中脊髓膜囊腫等,應加照側面照瞭解陰影位置,必要時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與抽吸病理檢查,再由各專科做後續必要之治療,尤其手術可明顯改善之良性瘤,應及早治療。

9. 肺門淋巴腫:肺門腫大及陰影原因眾多,包括淋巴結腫大及各種心臟病及先天異常引起之血管擴張、腫瘤等。放射線科醫師判讀血管擴張時,應由心內科醫師做心超音波、血管攝影等鑑別治療;但如懷疑腫瘤,則應做電腦斷層或磁振攝影、支氣管鏡、甚至胸腔鏡幫忙。至於淋巴腫大原因可能(1)感染,尤其黴菌或結核菌引起之慢性感染;(2)腫瘤,原發淋巴瘤、肺部瘤轉移到淋巴結或遠處腫瘤轉移到此;(3)塵肺症、矽肺症、石綿肺症;(4)自體免疫性疾病等,應由胸腔專科醫師鑑別診斷。

10. 肺纖維化:早期肺部纖維化,X光可能仍看不出來而仍呈正常。局部纖維化可能網狀、線狀、毛玻璃狀網結節狀等局部肺紋增加,原因可能是良性陳舊性癒合性之發炎變化及慢性不活動性肺結核,但也能是早期肺塵埃沉著症、矽肺症、石綿沉著症之表現,也可以是過敏性肺炎、類肉瘤症、硬皮症等,且也可是淋巴瘤或癌細胞淋巴轉移的表現。以良性原因較多,與舊片比較及經由病史追蹤複檢是最重要之鑑別方法,受檢者大都不必太恐慌。但初次發現者,應建議一段期間內應再照一次X光片複檢比較,如無變化、追蹤即可,但如有變化,應進一步詳查病因及適當之治療。

11. 瀰漫性間質組織纖維化:大部分是不明原因之自發性病變,另外是自體免疫疾病中之硬皮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不明原因之組織細胞增多症、類肉瘤病、肺塵埃沉著症及其他少見之病因等,應由胸腔與免疫風濕專科醫師詳細鑑別診斷。

12. 肺結節:肺部出現不正常之不透光陰影稱為肺結節,可能原因眾多,且可能單發或多發。鑑別是以是否長大來判讀是否腫瘤較可靠,雖然鈣化結節一般為良性,然雖機會很少,但少數惡性腫瘤會也有鈣化形成,因此鈣化性結節病不能排除惡性之可能,一般建議追蹤是最好的處置方式。多發性肺結節,則較注意肺結核、腫瘤轉移或塵肺症。因此,如果體檢X光發現肺結節,建議找胸腔科專科醫師做詳細鑑別診斷,勿過度恐慌,但也不可輕忽而不注意,以免因誤失早期治療惡性腫瘤之機會。

13. 肉芽腫:此乃健康檢查照X光最常出現的發現之一,大部份是因不活動性肺結核、之前肺發炎、黴菌感染、不明原因所引起。大部份是良性,尤其合併有鈣化之鈣化肉芽腫。如果為之前X光同一位置就有的陳舊性肉芽腫,建議定期追蹤就可;但如新發現,一般也不建議立即手術治療,而建議一定期限內再照X光比較觀察,如有變化,再做進一步積極性之檢查及治療。

14. 肺結核:肺結核為變化多端之千面女郎。不活動陳舊性肺結核之變化可纖維化、鈣化等;活動性肺結核可為局部浸潤、多發性大小不一的浸潤結節、空洞化、甚至大葉性肺炎性變化、淋巴腫大或粟狀性結核之多發性結節性化等。如疑活動性肺結核,應即刻胸腔科做痰液抹片、痰液培養,必要時做支氣管鏡檢查及收集檢體做抹片與培養等檢查。但抹片靈敏度低,培養雖可加做藥物敏感試驗,但需時4-8週,因此有時需PCR來幫助快速檢驗。如開放性結核即痰液中可找出結核細菌,且表示可傳染給他人,病人應做適當隔離,痰液必需良好處理,並且立即服藥至少要二週以上,傳染力才會下降。至於結核活動性與否,有時需連續追蹤X光才判讀,應由胸腔專科醫師鑑別診療。至於陳舊性肺結核X光變化,X光追蹤沒有變化,痰液中沒有細菌,沒有疾病也不會傳染,不需隔離也不需治療,但需要追蹤,尤其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化學治療、長期類固醇使用時,免疫力下降的人,結核病可能復發。

15. 肺氣腫:於抽菸者、慢性氣喘者、先天性某些抗氧化及抗蛋白酵素不足者、及其他原因而引起肺部充氣過度及氣體積留增加,肺部相對較透光增加而呈黑色,肺部淋巴及血管影像減少,心臟相對壓縮而直立,肋間增寬,橫隔受壓迫而下移扁平等,如有上述變化,應停止抽菸並且找胸腔科醫師治療,另局部肺氣腫,可能支氣管腫瘤、痰液堆積、血管壓迫等各種原因引起換氣不足,應胸腔科做氣管鏡及電腦斷層鑑別,尤其需排除惡性支氣管癌之可能。

16. 支氣擴張症:可能呈圓柱狀、囊狀、囊腫狀、曲張狀或細支氣管擴張等變化,於病變部份發現擴大的氣管像。以前以支氣管攝影做確認診斷,現今以高解像力之電腦斷層攝影來確診。此病易併發感染、痰多、出血等,應找胸腔科找出病因及治療。

17. 肋膜腔積水:因心臟疾病、肝硬化、胰臟炎、自體免疫疾病、腎衰竭、感染、尤其肺結核等原因引起,亦可能惡性腫瘤引發。一般需專科醫師依病史、理學檢查、X光及其他檢查,抽肋膜積積水送生化分析、培養、細胞病理檢查等鑑別診斷,必要是做胸腔鏡及肋膜切片檢查來幫忙診斷。因此懷疑肋膜積水時,應即刻找胸腔專科醫師診療,如非胸腔疾病引起,再由醫師建議心臟、肝膽或免疫風濕科診療。

18. 肋膜肥厚:可能是之前感染發炎而纖維化之肥厚,粉塵作業人員之肺塵埃沉著症,尤其石綿沉著症,胸膜間皮瘤或胸膜間皮癌等。因此,之前X光已有且無變化陳舊性變化,建議追蹤。但增大或新生病造,應由胸腔科醫師評估是否需積極性診斷,尤其是否需要胸腔鏡或抽吸切片檢查。

19. 陳舊性胸膜粘黏:某些人於肺部下野之肺尖不明顯,甚至不規則鈍化,可能是少量之肋膜腔積水,或可能胸膜纖維化粘黏,建議追蹤或胸腔超音波排除少量積水。

20. 橫膈之高度上昇:其原因可能各種原因引起之橫膈神經傷害麻痺,如外傷、手術、頸傷害、腫瘤等;也可能由於肺部氣體減少,如肺部因阻塞、梗塞壞死、發炎等因素而塌陷而使橫膈上昇;也可能由於橫膈下方有膿瘍、腫瘤、出血、腹水、肝或脾腫大等原因引起;也可能不明原因引起之變化。因此,照側面照X光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必要胃鏡或胸腹電腦斷層攝影幫忙鑑別診斷。

21. 胸腔內之鈣化點:X光片有鈣化病變,其眾多病因如以下說明,(1)大部份是由於感染性肉芽腫後之鈣化形成的肺部鈣化,在台灣以肺結核菌感染癒合為最主要之原因,尤其沒有嚴重到肺結核病表現之結核感染,受感染者無症狀且自然痊癒,僅於肺部留下鈣化性之病造,少數是由於黴菌感染之肉芽腫癒合鈣化引起。這些鈣化性肉芽腫大部份不會變化,但少數鈣化範圍會逐漸擴大或甚至骨化,有時甚至會消失。非常少數的淋巴鈣化會轉變成癌瘤或侵蝕性之支氣管結石病之病灶。(2)某些淋巴鈣化形成環狀之蛋殼狀鈣化,最常見於矽沉著肺症及類肉瘤病,如果沒有砂土或粉塵暴露時,應懷疑類肉瘤或肺癌,應由胸腔科醫師進一步診療。(3)另某些胸腔內鈣化是血管鈣化引起,如肺動脈血栓性栓塞後之鈣化。(4)肺實質鈣化症是以肉芽腫感染之癒合後之鈣化為最常見,另外為粉塵之矽肺症、塵肺症,其他金屬粉塵結晶之沉著症,自發性不明原因之肺骨化症,風顯熱心臟病患者之血鐵質沉著引起之鈣化肺泡小結石等,亦會引起肺實質鈣化。(5)代謝性疾病,如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衰竭,維他命D過多症,靜脈注射金屬引起之肺鈣化等。(6)腫瘤合併鈣化症,包括良性之過誤瘤、軟骨過誤瘤、動靜脈畸形、類澱粉瘤、澱粉樣變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原發性肺內骨肉瘤等,但偶而在惡性腫瘤亦會併有鈣化,如原發性或轉移性骨性肉瘤、原發性多發軟骨肉瘤而引起之骨化、甲狀腺腫瘤、卵巢乳頭狀囊腺瘤轉移、支氣管原發性瘤形成砂樣瘤化、由乳房或消化道之膠狀癌轉移到肺部而有黏液樣鈣化、淋巴瘤經放射治療後鈣化、或原來鈣化位置被惡性腫瘤吞噬等。因此,肺部鈣化大部份是良性,如果沒有合併其他明顯之惡性腫瘤證據時,採保守性追蹤為較好方式;追蹤之X光如有變化或懷疑腫瘤時,才建議做積極侵襲性診斷與治療,避免過度焦慮而過度具可能侵害性之檢查步驟,避免引起不必要之傷害。



十、腹部X光

1. 腎結石、輸尿管結石:於泌尿系統發現有不透光性之結石鈣化,如果合併腎臟影像變大,應懷疑是否結石阻塞尿液排泄,而有水腎之情形,此時需泌尿科做腎超音波、靜脈注射腎尿路攝影(IVP)、經皮穿腎泌尿道下行性攝影(AP)、膀胱鏡及逆行性尿路攝影(RP)等檢查來鑑別,再依結石大小、位置、症狀及是否感染等情況,給予各種治療,包括抗生素、大量水份、止痛、體外或體內碎石、開刀等方法。如果是多發性腎結石,應考慮是否有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高尿酸血症、高血鈣症、先天性腎臟代謝障礙、尿路感染等病因,應腎內科做必要之內分泌荷爾蒙、血液及尿液生化與電解質檢查,尋找病因及治療。至於泌尿結石患者,大部份無法找出特殊病因之體質,平時應多注意水份之攝取,以減少尿路結晶物達飽合濃度而結晶沉澱,避免結石復發。

2. 膽囊結石或肝內鈣化點:在X光上於膽或肝臟之解剖之位置上看到不透光之鈣化影像,懷疑膽結石或肝鈣化點或膽道結石,應考慮腹部超音波檢查複檢及肝膽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治療。需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膽結石都會有鈣化,尤其膽固醇成份之膽結石,於沒有鈣化情況下,在X光並無法看出來的,因此並非所有膽結石都能由復部X光檢查出來,腹部超音波是比較靈敏的檢查。必要時,需磁振膽道攝影(MRCP)、內視鏡逆行性膽道攝影(ERCP)或經皮穿肝膽道攝影(PTCP)來瞭解結石與是否合併其他病變,尤其是否有膽管癌之現象。

3. 胰臟鈣化:於慢性胰臟炎之患者,可能於胰臟部份位置有鈣化點,應肝膽科進一步檢查確認。

4. 腹部腸阻塞:X光看到阻塞段有氣體積聚現象,原因可能神經受損、藥物、感染或全身性疾患等引起之全段性麻痺性阻塞;也可能因腫瘤、腸套疊、扭轉、感染等各種機械性阻塞,應胃腸科進一步詳查。

5. 腹部主動脈粥狀硬化:於腹部主動脈位置有鈣化斑塊,或鈣化線動脈影像變化,如果鈣化線或鈣化斑有剝離或局部擴大時,考慮腹部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理學檢查應注意是否可觸摸到脈動式腫塊,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主動脈是否腫大,必要時電腦斷層攝影、磁振攝影或甚至動脈血管攝影等檢查來確認及鑑別診斷,並且由心臟科醫師評估各種治療方式,尤其動脈瘤大於 6公分 ,有高度破裂危險或高度懷疑主動脈剝離時,應立即就醫。另外於平日生活習慣上,應該不抽菸、減少油脂攝取,並且需要控制血糖、控制血脂肪、控制血壓,以減少各種促進粥狀硬化之危險因子。

6. 骨盆腔靜脈鈣化、靜脈石:於健康檢查者,尤其年齡較大者,於骨盆腔看到鈣化點並非不常見。通常是由於局部靜脈血管鈣化引起,一般無特殊臨床意義。但位於輸尿管路徑附近或膀胱旁之鈣化,再單純X光片檢查,這些鈣化點有時無法與輸尿管結石或膀胱結石做良好之區分,有時再以超音波檢查可以做一些分別。如果沒有症狀,尿液檢查也正常,可以觀察追蹤即可;如果有症狀或血尿、菌尿、膿尿等尿液檢查異常時,考慮膀胱鏡檢查,以排除膀胱結石併感染、結核菌感染或鈣化性腫瘤之可能。有時需以逆行性尿路攝影來排尿輸尿管與膀胱接合處之結石,並且可以用夾石或體內碎石等設法移除阻塞之結石,避免因阻塞而引起水腎,進而影響腎功能。但如果是靜脈嚴重性鈣化,尤其年齡不是很大或合併其他位置多發性鈣化時,應懷疑是否有內分泌疾或電解質新陳代謝異常之可能,應腎臟科或內分泌科檢查鑑別。

7. 脊椎病變:於胸或腹部常規X光中,可看到各種脊椎病變,包括脊椎側彎、脊椎前或後傾、脊椎滑脫、壓迫性骨折、退化性關節病變、脊椎關節粘黏、骨刺、椎間盤病變、椎間盤脫出、脊椎附近筋膜韌帶鈣化、腫塊或感染、脊椎骨侵蝕等等各種問題,應該找骨科或脊椎神經科醫師詳細檢查,尤其有腰痛、背痛、神經受壓迫之疼痛麻木無力感等症狀者,更考慮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找出病因,而做適當治療,更應避免未經評估就尋求非正統療法,尤其按摩或牽引、踩背,以免造成更嚴重脊髓神經傷害,造成遺憾。

轉載:常見健康檢查之臨床意義2

六、甲狀腺檢查與傳染疾病檢驗

甲狀腺功能TSH, T3, T4異常:可能視丘,腦下垂體,甲狀腺等疾病所引起之甲狀腺功能異常之表現,應內分泌科專科醫師詳細作其他檢查來判讀病因及決定適當之處置。



甲狀腺素結合蛋白(TBG):偏高,可能甲狀腺腫瘤,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炎,先天或不明原因之TBG增加,急性肝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某些藥物影響等原因所引起,應由內分泌科醫師詳查診療,尤其有甲狀腺癌症危險者,應做甲狀腺超音波及細針針吸病理檢查。



梅毒血清反應檢查: VDRL為較簡便之方法,但可能因年齡大之老人,自體免疫疾病,其他發炎反應等原因引起之生物性假陽性,尤其效價比低於1:8時。因此,VDRL陽性病不一定代表有活動性梅毒感染,而有假陽性之可能,需要再做TPHA確認。如有活動性梅毒疑慮時,應感染內科再詳查治療。



愛滋病毒血清反應: 陽性時,需先排除假陽性之可能,應感染科做RIRA檢驗確認,必要時作血清病毒聚合的連鎖反應(HIV PCR)檢查來確認病毒反應,並且由專科醫師診療;另有感染疑慮者,其血清抗體反應之空窗期可能達半年到壹年,應考慮做PCR提早診斷,並且追蹤複檢。



A型肝炎病毒: IgM-anti HAV陽性,表近期感染,可能具高度傳染性。IgG-anti HAV陽性,表已感染過並且有抵抗力。如計劃前往高危險區域旅行或本身已有B型肝炎帶原或肝硬化者,本身血清IgG- anti HAV呈陰性,表示未曾感染且無抵抗力,考慮A型肝炎疫苗注射,以避免因A型肝炎感染引起急性肝炎,猛暴性肝炎,肝衰竭。如無抗體,但意外接觸患A型肝炎病毒之病人或其血液或排泄分泌物時,應先注射A型肝炎免疫求蛋白及同時疫苗注射來預防感染。



B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HBsAg)呈陽性,代表感染到B型肝炎,應肝膽科詳查及追蹤;僅表面抗體(HBsAb)陽性表已有抵抗免疫力,不管是注射疫苗或自然感染而痊癒者。如表面抗原及抗體同時陽性,解讀為感染者。如果表面抗原及抗體均陰性,尤其HBc抗體(HBcAb)也陰性時,表未感染而無免疫抵抗力,考慮找肝膽內科做B型肝炎疫苗注射。



 
HBsAg
HBsAb
HBcAb
 

感染



肝膽內科追蹤追蹤

感染



肝膽內科追蹤追蹤

自然感染痊癒



 

疫苗注射成功



 

未感染,未抵抗力



肝膽內科疫苗注射

特殊狀況



可能低效價帶原者或Pre-S突變種病毒感染,應肝膽內科血清核醫方法檢驗及追蹤

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性發作


IgM-HBcAb陽性
立即肝膽內科治療




C型肝炎抗體(Anti-HCV): 陽性,但肝發炎指數GOT/GPT正常時,可能自體免疫疾病干擾之假陽性,可肝膽內科再次檢查一次,如再次Anti-HCV陽性時,再檢查C型肝炎病毒檢查(HCV RNA),如HCV-RNA陰性,表示僅有C型肝炎感染過,但已自然病毒清除,建議每3-6個月追蹤即可;但如HCV RNA陽性,則有病毒,應由肝膽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需干擾素治療,並且每3-6個月追蹤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



B型肝炎e抗原檢查: HBeAg陽性表示B型肝炎病毒複製強,傳染力高,病毒活性持續;合併GOT/GPT昇高,表肝破壞持續,較易肝硬化。



高病毒複製活性且肝持續發炎破壞
突變種病毒,有複製活性且肝有發炎破壞
B型肝炎病毒潛伏不複製,血液中無病毒,肝不發炎破壞
不活動B肝病毒,但因D、C肝炎病毒或藥物與其他因素引起肝發炎

HBeAg(+)

HBV DNA(+)

HBV Polymerase(+)

GOT/GPT升高
HBeAg(+)

HBV DNA(-)

HBV Polymerase(+)

GOT/GPT升高
HBeAg(-)

HBV DNA(-)



GOT/GPT正常
HBeAg(-)

HBV DNA(-)



GOT/GPT升高

考慮抗病毒藥物拉美芙錠(Lamivudine)或干擾素(Interferon)治療。

且每3-6個月追蹤肝功能及甲型胎兒蛋白與腹部超音波。
每3-6個月追蹤肝功能及胎兒蛋白及超音波。
每6-12個月追蹤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超音波。
查B、C型肝炎與可能之藥物與毒物。

每3-6個月追蹤肝功能及胎兒蛋白及超音波。




七、癌症腫瘤標記

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 於下類狀況1.肝癌 2.某些胃癌或胰臟癌併肝轉移 3.某些睪丸或卵巢癌會昇高;但並非所有肝癌或生殖系統癌,胎兒蛋白均會昇高,尤其小型肝癌患者,可能僅一半患者有胎兒蛋白昇高,因此,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追蹤篩檢肝癌,只檢查胎兒蛋白是不夠的,胎兒蛋白正常並不能排除肝癌,應再合併腹部超音波檢查。另外,某些慢性肝炎活動性增加,肝硬化或懷孕者,胎兒蛋白也會昇高。因此,胎兒蛋白異常不必然有肝癌,肝癌也不一定胎兒蛋白高,所以,由肝膽專科醫師詳細評估是重要的。



癌胚抗原(CEA):於胃、大腸、胰臟等腺癌或肺癌、乳房、頭頸部等癌症,CEA可能昇高。但CEA正常不代表沒有癌症,而且CEA昇高也不一定有癌症。尤其高達20%吸菸者的CEA會升高於10ng/ml,另外於肝硬化、大腸炎、憩室炎患者,CEA也會有昇高現象。因此,CEA異常時,應找腫瘤科詳細評估各種狀況及必要之檢查。



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於良性攝護腺腫大、攝護腺炎、導尿或其它尿道侵襲性檢查時,均可能導至PSA昇高;但如PSA>10時,應由泌尿科做經肛門攝護腺超音波(TRUS)及病理切片檢查來排除攝護腺癌;如介於4-10之間,先用肛門指診及超音波檢查,如超音波發現有腫瘤或結節疑慮時,應再病理切片檢查,如無特殊惡性可能,建議泌尿科追蹤複檢。



癌醣抗原(CA19-9):於胰臟、大腸、膽道、胃等癌症會昇高,但於肝炎,膽道炎,膽道阻塞時亦會昇高,因此異常時,應肝膽科再評估。



癌醣抗原(CA125): 於卵巢非黏液性表皮細胞癌、肝癌、胰臟癌、肺癌及某些子宮內膜癌,大腸癌,乳房癌會昇高,但於懷孕及1%的健康者亦有機會昇高,另外於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肝硬化與重度肝細胞壞死亦會昇高,因此建議婦科超音波與乳房專科超音波等各專科詳查評估檢查。它主要用於疾病進程與治療效果評估。因此,CA125正常並不能排除卵巢癌之可能,而異常也不一定就有卵巢或乳房癌。

轉載:常見健康檢查之臨床意義1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林文一

一、一般檢查

血壓:與年齡及受檢時情況相關,如睡眠不足、跑步或快走或爬樓梯來體檢、發燒、生氣、壓力大時,可能有暫時性血壓偏高,如舒張壓超過90mmHg,收縮壓超過140mmHg,需密集追蹤量血壓及紀錄且請醫師評估是否真正有高血壓,與檢查是否有眼底出血或浮腫,腦壓高引起頭痛與頸部酸痛緊繃,心臟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衰竭等症狀,並檢查心電圖與必要時檢查心超音波評估心功能是否有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抽菸等多重血管粥狀硬化危險因子,腎臟是否有因高血壓引起之蛋白尿或血尿等併發症,及是否為可治癒性之次發性高血壓,及治療之需要性與治療藥物之選擇與劑量調整。

身高與體重:不明原因之體重減輕,應找專科醫師檢查原因,包括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各種惡性腫瘤、慢性感染、腸胃道疾病與寄生蟲、精神壓力與厭食症等,需要臨床評估與多樣血液及影像檢查。一般評估理想體重方法有[男性=(身高減80)乘0.7;女性=(身高減70)乘0.6],或使用身體質重指標(Body Mass Index),其計算方式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平方(公尺),BMI=BW/BH2],理想體重建議BMI在20-25之間,大於25為過重,大於30為肥胖,肥胖者須飲食控制、少油與少熱量、多運動等方法減輕體重。
眼壓:異常昇高可能青光眼,需眼科詳細檢查。

二、血液檢查

紅血球、血色素、血球容積:低於正常值表示貧血,其原因很多,應進一步詳細檢查病因。高於正常值,可能原發或次發性紅血球過多症或海洋性貧血帶原,需再進一步檢查鑑別。

白血球數與分類:輕微異常,可能正常,或身體發炎感染,需追蹤檢查。但極度異常,可能是血液骨髓疾病,需進一步詳檢。分類異常,原因眾多,應血液感染科醫師分析詳檢。

血小板數:昇高,可能身體發炎;太高,可能是骨髓疾病。降低,原因很多,包括自體免疫、血管疾病、脾腫大、骨髓疾病等,因此,需血液內科在檢查鑑別。

PT及PTT(血液凝固時間):反應血液中凝血因子是否充足,血友病患者,因先天遺傳而缺乏;而肝功能嚴重受損時,肝製造不足而PT會先延長;因此,PT為評估肝臟殘餘功能之靈敏指標。

三、血清肝腎功能等檢驗

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肝臟製造為主,用來幫助判斷肝機能與腎病變;兩者比例異常,可能與免疫系統疾病或感染有關,需肝膽內科再檢查。

膽紅素異常:與身體血腫、異常溶血、肝功能衰竭、肝炎、膽道阻塞,先天性疸紅素代謝酵素異常有關;另無症狀而僅間接型膽紅素昇高者,可能吉伯特氏症,為良性遺傳異常,不影響健康。因此,建議肝膽科詳檢鑑別。

SGOT/SGPT:為肝細胞轉化酵素,肝發炎破壞時,指數會上昇;原因包括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尤其B型、C型肝炎)、酒精或藥物性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炎、及其它肝傷害等,另外肌肉、心臟、血液等其它器官疾病亦會上升,因此,肝膽科詳細檢查是必要的。

鹼性磷酸酶(Alk-p):青少年發育期,僅Alk-p昇高而γGT正常時,可能正常之骨成長;而成年人Alk-p升高,為骨發炎,骨再生或惡性腫瘤引起增生性骨轉移;在肝膽疾病中,肝腫瘤、膽道腫瘤或膽道阻塞、嚴重肝炎及某些胃腸道阻塞會引起Alk-p昇高,應到肝膽科做腹部超音波及其他檢查鑑別。

γGT:因嚴重肝炎、肝腫瘤、肝膿瘍、膽道阻塞、藥物肝炎、化學刺激或藥物誘導等而昇高,尤其注意酒精引起之肝疾病;某些正常人會終生不明原因昇高;腎細胞癌及一些腫瘤亦會昇高。需肝膽科進一部檢查。

乳酸脫氫酶(LDH):為肌肉、血球等組織內之酵素,因心肌梗塞、腦炎、溶血、肌肉溶解、肌肉炎、淋巴癌、嚴重性肝炎等疾病而昇高;於高溫作業時,合併CPK判讀是否肌肉發炎或心肌梗塞;如合併尿酸(UA)非常高時,注意是否有淋巴瘤等惡生腫瘤之可能。

CPK:存在腦部、心肌、橫紋肌中,心肌梗塞,CK-MB昇高;腦中風,CK-MB昇高;而肌肉炎、橫紋肌溶解時,CK-MM昇高。因此,需合併CK-isoenzyme,LDH-isoenzyme等其他檢查及臨床症候綜合判讀。

血清尿素氮(BUN)及血清肌酐酸(Creatinine):BUN由飲食蛋白質或身體蛋白質代謝產生,由腎排出,可能因腸胃道出血或腎功能缺損而昇高,營養缺乏而太低。Creatinine由身體肌肉代謝後,由腎排出;肌酐酸可能因腎功能異常而昇高,但腎功能通常已受損50%以上,才會反應在血清肌酐酸數值上,因此測腎24小時肌酐酸廓清率是比較準確的檢查,但一般不適用於健檢或門診檢查,而較適用於有高度懷疑腎功能缺損者。

血清尿酸(UA):細胞代謝時釋放出之核酸或飲食中普林代謝物,在肝臟合成為尿酸,由腎臟排泄。血液中尿酸昇高,可能(1)飲食中太多內臟、黃豆類、動物皮等高普林食物,血液溶解,潛在性腫瘤、血癌等而產出太多尿酸;(2)肝疾病或先天遺傳而使普林另一途徑代謝減少;(3)老化或腎疾病而使腎臟排出減少;(4)酒精或其他藥物(如阿斯匹靈)等抑制尿酸排泄。高尿酸血症中,僅約10%併有痛風,且大部份高尿酸血症者並無症狀或併發症,不需馬上降尿酸治療。因此,應先尋找可能潛在因素,戒酒與飲食控制,多喝水以避免尿酸結晶引起腎結石,如有併有痛風、尿酸腎結石、尿酸腎病變時,由專科醫師考慮降尿酸藥物治療。

風濕性關節炎因子陽性(RA factor): 陽性表示可能免疫風濕性關節炎,但必需和臨床症狀配合。因約1/3風濕性關節炎患者RA factor 正常,約5%其他關節炎患者RA呈陽性;約有5%正常人,其RA呈陽性,尤其20%年齡大於70歲者。因此,RA呈陽性應由免疫風濕科醫師再評估。

四、血糖與血脂肪檢驗

血糖:血糖稍高,可能空腹時間不足,或潛在糖尿病,可考慮檢查飯前與飯後血糖,糖耐受試驗,糖化血紅素比(HbA 1C)來判讀是否真有糖尿病。應注意單次血糖昇高不一定就有糖尿病,可能因感染、壓力、內分泌失衡等因素暫時昇高,應找專科醫師詳細檢查判讀,切勿任意自行服用降血糖藥物,以免引發低血糖而意識昏迷,甚至引起永久性腦傷害。如有多喝、多尿、多食等三多症狀,飯前血糖大於140或任一血糖大於200,應立即到醫院詳查治療,並由專科醫師判別需何種控制血糖方式。如血糖太低(小於65)且有意識昏迷、昏倒等症狀,應檢查是否胰島素瘤等各種病因。

膽固醇(CH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因飲食中膽固醇過多,肥胖,遺傳性代謝酵素異常,糖尿病,內分泌疾病,膽道阻塞,腎病症候群,運動太少,抽菸等因素而異常,尤其合併抽菸、高血壓、糖尿病、家族遺傳、年齡老化等腦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時,容易引起動脈粥狀硬化而腦中風、心肌梗塞、血管栓塞等疾病。因此,應戒菸、多運動、減肥、減少飲食中之油脂與膽固醇,控制血壓與血糖,必要時由專科醫師考慮藥物降膽固醇治療。

高密度膽固醇(HDL-C):某些人家族性HDL-C比率特別高,一班認為HDL-C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但有些人因遺傳、老化、抽菸、運動太少而HDL-C低於35mg/dl,認為對腦及心血管具傷害之危險因子,應減少膽固醇攝取、增加運動、戒菸、控制血糖及血壓來儘量避免併發症之發生。

三酸甘油酯(TG):由於遺傳性代謝酵素異常而很高,尤其高於800時,應立即到院詳檢與治療。TG和飲食、肥胖、糖尿病等待謝性疾病相關性很強,嚴格飲食控制、運動、減肥後,大部分受檢者之TG很快下降;如飲食運動控制下,TG仍下降不理想,且合併心肌梗塞之各種危險因子時,應考慮專科醫師藥物治療。

五、尿液與糞便檢驗

尿糖異常:可能反應空腹時間不足,血糖太高或腎絲球或腎小管異常,應考慮檢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素比來鑑別,如腎臟疾病引起尿液糖份排出增加或腎小管再吸收減少而引起尿糖異常,應腎內科詳細檢查。

尿酮體:在糖代謝異常下,如胰島素極度缺乏之重度糖尿病而酮酸中毒,長期飢餓而糖分代謝缺乏,過度飲酒時,身體利用代謝脂肪酸來產生能量時,其代謝產物之酮體由尿中排出。一般人尿酮體陽性而無糖尿病時,考慮禁食太久或酗酒引起。

尿中膽紅素及膽紅素原:由於黃疸,特別阻塞性黃疸時昇高;如陽性,應肝膽科複檢尿液及檢查血液膽紅素,腹部超音波及其他血清檢查來鑑別病因。

尿蛋白:尿液濃度太高,尿道感染使尿液酸鹼值太高或某些藥物造成假陽性。輕微陽性,可能劇烈運動,發燒,尿中紅血球太多引起干擾,生殖系統分泌物污染等暫時現象,應複檢。如果高度陽性或複檢陽性,尤其合併有血尿時,可能腎臟疾病或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引起,應找腎臟專科醫師做血液、血清、尿液、腎病理切片等各種檢查來鑑別診斷及選擇必要之治療,並且需檢查是否骨髓瘤相關性之Bence-Jones Protein之可能。切勿疏忽不理會而延誤治療,但更不要隨意自行服用不明之藥物,引起腎功能逐漸受損,甚至加速惡化而不自知。

尿潛血:可能飲食或藥物代謝物干擾而假陽性,因此建議接受尿液沉渣顯微鏡檢查是否真有紅血球尿。

尿紅血球:女性應先排除生理期干擾及生殖系統不正常出血之可能,於非生理期時再一次尿液顯微鏡檢查。如果尿中紅血球增加,做尿液偏光顯微鏡幾查,如變形紅血球、破裂紅血球佔大部份,尤有紅血球團時,考慮腎絲球疾病,腎臟內科詳細檢查。如尿中紅血球大都呈圓盤狀而無明顯變形時,考慮泌尿系統疾病,包括結石,結核,腫瘤,發炎等,應再由泌尿科詳細檢查。

尿PH值:如太鹼性,考慮飲食或藥物干擾,遠端腎小管排酸困難等疾病,或尿道細菌感染引起。

尿亞硝酸鹽:細菌感染時,會引起硝酸鹽還原反應而呈陽性,應進一步尿液顯微鏡檢查。

尿中細菌:顯微鏡檢查,尿中單純只有有細菌,可能污染或無症狀性菌尿症,但如果合併尿中白血球昇高,尿道感染之可能性昇高,應腎臟或泌尿科詳檢及必要時治療。

尿中白血球:尿中白血球昇高,可能尿道感染,應再次詳細檢查病因及細菌培養,必要時由專科醫師治療。某些情況,如腎結核感染,化學性刺激,機械性發炎,極度脫水,非常早期之急性腎絲球腎炎,甚至上呼吸道感染或非細菌性腸胃炎,尿中可能白血球增加而無細菌。因此,切勿尿中白血球增加就自行服用抗生素,應由專科醫師診療。

尿中礦物結晶物增加:可能新陳代謝內分泌疾病或腎臟病,應由腎專科醫師分析原因,並應多喝水,避免結晶物沉積而結石。

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考慮腸胃道出血或飲食中含有血液成份。如已排除假陽性,需考慮做胃鏡及大腸鏡檢查,以鑑別潰瘍、息肉、癌症、發炎、痔瘡等各種出血之原因,特別有家族性腸癌病史,體重減輕,腸胃不適症狀等受檢者,更要注意惡性腫瘤所引起之腸胃道出血。不過糞潛血陽性不一定就代表有癌症,糞便潛血陽性者,約5%可能是癌症。10-15%是息肉症,其他為良性病變之出血。而糞潛血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因大腸癌中僅約60-70%會有糞便潛血陽性之表現。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在地小旅行--點。台灣

中華電信基金會於2007年底與交通部觀光局合作,規劃「旅行台灣,說自己的故事」網站,其中邀請50位名人、150位達人書寫旅行故事,並建置300自然、人文、在地、活力分項景點資料庫。
裡面的資料滿豐富的,喜歡在地小旅行的朋友不要錯過了!